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病窦综合征、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尤其是下壁心肌的早期)、陈旧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和心肌病等。近一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及跟师于天启教授门诊中,发现从痰湿论治对该病具有很好的疗效,现总结近一年来我们诊治的心动过缓患者经验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6例病例中有13例门诊患者,3例住院病人。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在21~72岁之间。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2例,伴房室传导阻滞者4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者1例,缺血改变者6例,房性早搏者3例。心电图检查,心率最慢者40次/min,最快者55次/min。患者多以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头痛为主症,有晕厥史者1例,黑朦病史者3例。
2、临床表现 以心慌、心悸、气短、胸中痞满、脉迟或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或伴房室传导阻滞、或伴房性早搏、或伴ST-T段的改变。伴困倦、纳呆、口淡者4例,伴气从膈下冲心、恶心欲呕、体胖多痰者3例,伴头昏、乏力者7例,伴胸中隐隐刺痛者2例;舌质淡者9例,舌质边或尖红者3例,舌暗有瘀点者3例;舌苔薄白者6例,舌苔白腻者7例,苔白微黄者3例;脉沉迟者3例,脉滑而缓者5例,脉结代者8例。
二、治疗方法
采用主方加减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主方:熟附子5g 桂枝6g 茯神15g 远志6g 石菖蒲6g后下 法夏10g 橘红10g 瓜蒌皮15g 薤白5g 炙甘草15g五味子10g。
加减:伴身体困重、纳呆、腹胀不适等湿浊偏重者,加佩兰10g后下、益母草30g、苡仁10g、肉豆蔻10g、川朴10g;若伴痰多、恶心欲呕、气上冲胸者,加春砂8后下、代赭石15g包、枳实15g、生牡蛎30g先煎;若胸中刺痛隐隐、舌有瘀点者,加桃仁10g、红花10g、当归尾10g;若苔微黄则有化热之象,加银花12g、黄连5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内服,15天为1个疗程,最短服1个疗程,最长者用4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准断标准》中“胸痹心痛、心悸”的疗效标准: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者为显效;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延长,心电图改善;无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
四、结果
显效:心率提高到60次/分以上11例;有效:心率提高5次/分以上4例;无效:心率提高不足4次/分1例;恶化:心率减慢2次/分以上1例。总有效率87.5%。
五、讨论及分析
窦性心动过缓辨病辨证应属于祖国医学的“心悸、胸痹、眩晕”范畴,认为其病位在心,涉及脾、肝、肾,为本虚标实、且实邪多盛之证;虚是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实乃因痰湿、水饮、瘀血、气滞、寒凝等,多因心脾肾亏虚,痰湿内生,心阳不振或心神为痰浊蒙蔽,导致心血无主,失其所养而出现头昏乏力、胸闷气短、心慌、脉沉迟或缓等症。治疗用温阳、化痰、活血、益气、养阴、补血等法配合运用。
该病古时就有论述,如《伤寒论》的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脉沉者。”与窦缓病症相似,《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有论“有思虑便动属虚;时动时止者,痰因火动。”指出该病因于痰、虚,《证治准绳·惊悸恐》“其饮停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说明饮邪内停至心神不安而发心悸,《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有其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甫睡之间,其心中即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惊悸也。”等均说明该病的病因病理多因痰浊内停,扰乱心府而作心悸、胸闷等症。所以从痰湿论治该病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主方中附子为辛热之品,具温经祛寒、回阳救逆、温脾肾、助心阳;桂枝有和营卫、温通心脉、通心阳、降逆的作用;法夏、茯神、橘红、甘草乃二陈汤主药,有健脾化痰功效;瓜蒌、薤白、桂枝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与附子相配,可增强附子敷布阳气、温化老痰顽痰之效;远志有安神益志、祛痰、解郁的功效,《本草别录》谓:“定心气,止惊悸,益精。”《本草正义》谓:“远志能利血之运行,而以为心家补益之品者,振动而流利之,斯心阳敷布而不窒滞,此补心之真旨。”;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的功效,《本草逢原》谓:“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重庆堂随笔》谓:“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而炙甘草合五味子,酸甘生津,有养心阴、调和及防止诸药升散太过的作用。该方是以二陈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诸药合用共凑健脾益心气、温阳化痰、通心阳定心气之效,并随证加减,故施治于临床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通过观察,上述中药不仅能提高心率,而且改善临床症状相当满意,但在短期治疗中发现增加心率的幅度不大,仅能提高原心率的20~30%左右,其原因可能是中药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起效缓慢,通过对全身机体调节而发生作用,故应缓图之,不可贪功。其次某些病程过长或病情较为复杂者,宜延长疗程或在巩固疗效的基础上,采取间断服药措施,对本病的疗效具有长期的稳定作用。
附: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62岁,2015年11月12日就诊。
【主证】 心慌气短,胸中痞满4个月,加重5天。患者近4个月来常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气短、心中满闷,动则尤甚,困倦乏力,食欲不振,曾在外院诊为“冠心病”,给予中西药治疗(具体欠祥)症状改善欠佳,常反复。近5天来其症状加重,时有黑朦表现而来诊治。现症:形体稍胖,精神差,时觉眼黑,心慌气短,胸中满闷,常感心下不舒,动则尤甚,身体困倦乏力,有时自觉气从下上逆抢心而欲呕,纳呆,口淡,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稍腻,脉沉迟而滑。
【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49次/min)并不齐,心肌劳损。
【辨证】 痰浊内阻,心气不足,久致脾肾之阳亦亏。
【治则】 通阳化痰浊、益心气养脾肾之阳、安神定志。
【方药】 熟附子3g 桂枝5g 茯神15g 远志6g
石菖蒲8g后下法夏12g 橘红10g 川朴10g
枳实15g 春砂8g后下 代赭石15g包瓜蒌皮15g
薤白10g 炙甘草15g 五味子10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用药7剂后症状好转,未见黑朦发生,心慌气短及身体困倦、乏力、食欲差等症缓解,心率提高到54次/分,心律整齐。继服12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心率提高到68次/分,唯觉稍稍口干、睡眠欠佳,考虑痰浊已去,心阴有伤,停用上方,改用炙甘草汤加减调息两周。停药后随访3个月再未复发,至2016年8月因感冒来诊,未诉心慌气短等症,听心率72次/分,律齐,各听诊区无病理杂音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