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教授治疗紫癜病的用药经验–郭珊珊跟师心得2019
日期:2020年11月19日

于天启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离唐宗海《血证论》创立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治法。止血方面,按药物使用频次排序,常用仙鹤草、茜草、黄芩、三七、藕节、白茅根、白芨、侧柏叶等。消瘀方面,按药物使用频次排序,常用牡丹皮、赤芍、当归、紫草、丹参、延胡索等。宁血方面,按药物使用频次排序,常用生地黄、水牛角、知母、玄参、地骨皮等。补虚方面,可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平补肝肾等,按药物使用频次排序,补气常用白术、党参、黄芪、炙甘草、白扁豆等,补血常用制何首乌、熟地黄、白芍、阿胶等,补阴常用麦冬、女贞子、墨旱莲、石斛、枸杞、龟甲、北沙参等,补阳常用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杜仲、补骨脂、淫羊藿、续断等,平补肝肾常用山药、桑寄生、山茱萸、牛膝等。

于老师根据反复的临床实践,对紫癜病患者的五个重要证型,阴虚血热证、气阴不足证、脾虚湿蕴证、脾肾不足证、风邪外袭证的常用药物进行归纳总结。

阴虚血热证较常应用寒凉药物,较常应用苦味药,苦味药物中多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具体用药方面,应用生地黄、水牛角、女贞子、墨旱莲相对较多,生地黄甘苦性寒,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水牛角苦咸性寒,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消斑,女贞子甘苦性凉,可补肝肾阴,墨旱莲甘酸性寒,可补肝肾阴,凉血止血,于老师经验常用量为生地黄15-20g、水牛角30g、女贞子15g、墨旱莲30g。

气阴不足证侧重益气养阴,益气固摄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养阴生津药物如麦冬、石斛、五味子,麦冬甘苦微寒,功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石斛味甘微寒,功能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五味子甘酸性温,功能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于老师经验常用量为麦冬15g、石斛15g、五味子10g。已知益气养阴的名方生脉散药物就是人参、麦冬、五味子,可见气阴不足证常合用生脉散。

脾虚湿蕴证除了常用健脾理气药物如党参、白术、佛手,还常常应用淡味药物,淡味药物能渗能利,多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具体用药方面,脾虚湿蕴与其他证型相比,应用茯苓、白扁豆、薏苡仁、佩兰相对较多,茯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白扁豆微温味甘,功能健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微寒,功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佩兰性平味辛,功能化湿醒脾。于老师经验常用量为茯苓15-20g、白扁豆20g(扁豆花15g)、薏苡仁30g、佩兰10-15g。

脾肾不足证更强调补益,具体用药方面,脾肾不足证除了与脾虚湿蕴证相似的应用健脾益气药外,还常常应用淫羊藿、补骨脂、肉苁蓉等,淫羊藿甘辛性温,功能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补骨脂辛苦性温,功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肉苁蓉甘咸性温,功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于老师经验常用量为淫羊藿15g、补骨脂15-30g、肉苁蓉15-30g。

风邪外袭证,治疗尤为重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如遇外感,常导致病情加重,血小板计数下降,甚或出血,于老师尤其重视患者兼夹外感的治疗,研究其用药规律得出外感用药常在原方基础上合用蝉蜕、苍耳子、荆芥、桔梗、甘草、白前、苦杏仁、紫菀、百部。所选药物与止嗽散有相似之处,去陈皮加苦杏仁以免温燥,强调应用蝉蜕、苍耳子以祛风散邪达表,止嗽散一方出自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为后世治疗迁延咳嗽之首推,该方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优点。可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兼夹外感者常合用止嗽散加减化裁。

于老师治疗紫癜病,亦传承先贤用药考虑因人因时制宜之法则。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可受体质差异、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所区别。研究于老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尽管总体上有相对固定的共性用药,但是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处方用药略有不同。

                  签名:郭珊珊                                        2019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