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诊总纲是阴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伤寒论•辨脉法第一》)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脉诊的总纲。
总纲之下,方是浮沉迟数虚实。若言人之虚实,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言病之虚实,则“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遇疑似不定时,合色脉以万全。察色诊脉以定病位之表里脏腑,病情之寒热虚实,或从证、或从脉。
虚劳以虚为主,《金匮要略》对本病尤详于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象大,或者极虚,都可能是虚劳病的脉象;“……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此为劳之使然。”脉浮或者脉虚沉弦,也都是虚劳病的脉象,临证必须脉证合参。
脉有真假,凡阳证见阳脉者多实,阴证见阴脉者多虚,这些皆为脉证相符,所谓真也;假指脉证不符,实证见虚脉,虚证见实脉。临床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脉象,本属虚证,相当于《金匮要略》的“虚劳、亡血失精”一类,但其脉数而弦大,随其病情加重而剧,倘通过治疗,症情好转,脉亦逐渐减弱,若脉微细和平,血色素常可达90g/L以上。此为脉有真假的典型病证。
二、脉诊易学而难精
脉诊是中医的一部分,中医是中国文化一部分,中国文化,无论中医、中国画、中国书法、京剧、围棋、气功、太极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易学而难精。脉诊,浮沉迟数是很容易的,尤其是迟数,老师学生都会有相同的感觉。难在三部九候和微、涩、散、革、结、代、芤、牢、伏等。由于人的各项生理效应产生变化都极其灵敏,脉诊所得有时无法重复,师生传授时,难以手把手地教。
因为脉象难以重复,所以近代以来的多种脉象仪都以无声无息而告终。科研得奖而不能推广应用的另一原因,是脉诊分左右手、寸关尺、三部九候。请几位老中医专家,为健康学生或患者搭脉,同一人之脉象,可能一个专家一个说法,有时还相差甚远。
这种困难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所以古人对于脉诊的论述特别详尽,使用生动的语言作譬喻描述,以利于学者心领神会。《内经》强调悟而后通神明。这种渐进渐悟的过程,必须以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并且保持平心静气,专心一意的定力,才能获得慧悟。
三、脉诊必须三部合参、脉证合参
尽管脉诊是四诊中最为重要和可靠者,但作为四诊之一,终究无法替代四诊。它不可能诊知所有的症状,许多病症未必通过脉象反映出来,出现某种脉象也未必一定出现症状。比如,现在很多女性为涩脉,却没有任何症状。更何况还有舍脉从症之例,这时据脉断症往往不准确,甚至相反。我们应当遵循《黄帝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探求病机原则,在结合其他诊法的基础上,思考原因,宁失其脉症,勿失其病机。诸如外感表证反见里证之脉,我们应当考虑到外邪化热入里;虚证之人反见实脉,我们应当考虑到因虚致实。
签名:郭珊珊
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