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光跟师医案2018(20篇)
日期:2020年11月19日

病案1-鼻衄案

姓名:刘某  性别:男 年龄:15岁  婚况:未婚  职业:学生

籍贯:广东省广州市   居住地址:广州市芳村大道西108号

初诊时间:2018年6月19日   节气:夏至

主诉:反复鼻衄两年,再发一周。

现病史:患者于16年暑假后始无诱因出现左鼻出血,每月约有2-3次,每次量约2ml左右,常于天气变热及多食煎炸油腻之品后发作。17年10月曾在芳村区人民医院诊治,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未见异常,鼻咽镜检查示鼻中隔稍左偏、充血,给予滴鼻液及口服止血药(具体不详)后鼻血可停止,但仍反复。今年来左鼻出血次数明显增多,每月约有5-6次,衄血难止,量约3-5ml每次,4月9日曾到中山二院耳鼻喉科诊治,诊断同上,给予止血药及清热凉血止血之中成药治疗,无明显疗效。现来求中医治疗,症见:神疲乏力,少许头晕,鼻衄3-4日一次,量约1-2ml,无发热咽痛及咳嗽,脘腹胀满,口干,胃纳差,大便黏腻不爽,日行2-3次,小便黄少,眠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主要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T36.9℃ 神清合作,呼吸顺,轻度贫血貌,无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左侧鼻腔内可见血痂,未见活动性出血。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活跃,余正常。

辅助检查:即查血常规示WBC 5.02×109/L,HGB96.0g/L,PLT 153.0×109/L;凝血四项正常;大便常规及隐血示无异常。

中医诊断:血证-鼻衄

证候诊断:暑热伤肺

西医诊断:慢性鼻炎

治    法:清热利湿、清心泄肺

处    方:生地20 淡竹叶12 通草10 白芍18

玄参10 黄连10 黄芩12 葛根24

桑白皮10侧柏叶12 滑石30 甘草10

医嘱:5剂,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渣再煮,取汁1杯,混合后,分2次冷服,日一剂。忌食辛辣刺激、煎炸油腻之品。

二诊(20018年6月26日):服上药服用5剂后,鼻衄止,大便日行2次质黄软,纳食增加,余症大减,仍有神疲乏力,稍活动后明显,舌红苔少,脉细略数无力,寸脉稍弦数。下焦湿热得清,现宜固阴虚之本,治以补益心肺、清利余邪。

处方:生地20 熟地10 茱萸肉10 天冬15

       麦冬10 百合20 桑白皮10 胡黄连10

        淡竹叶10 通草6 茜草10 甘草6

医嘱:3剂,水煎服。

按语:该病例以反复鼻衄两年,再发一周为主诉,察其证见神疲乏力、鼻衄、脘腹胀满、胃纳差、大便黏腻不爽。观其舌红苔薄黄。诊其脉细数。触其少腹无痛及积块。阅其实验室报告见血常规示血红蛋白轻度减少,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未见异常。综四诊所得,该病发于暑湿季节,湿热之邪内侵,聚集下焦,反复失治误治,湿热未清,气阴已伤,再逢夏日,心肺经火内盛,灼伤血络而见鼻衄;下焦湿热、气机不畅则便黏腻、胃纳差,气阴伤则神疲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乃湿热伤及气阴之象。治以清热利湿、清心泄肺,方拟导赤散、葛根芩连汤、泻白散加减。待湿热去后,以补气阴、益心肺善后收功。

                                                   签 名:

                                                  2018年8月2日

病案2-鼻窦炎-

患者姓名:方小武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0年12月

就诊日期:2018年2月27日    初诊    发病节气:雨水

主诉:反复鼻塞、流涕3年余。

现病史:缘患者为厨师,平素嗜酒,饮食不节,3年来易感冒,反复鼻塞流浓涕。现仍鼻塞、流涕,喷嚏,胃纳一般,易见困倦乏力,大便偏烂,夜眠多梦,舌尖红苔白厚腻,脉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其他内科疾病史。出生情况无异常,接种史正常。

过敏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8℃ 神清合作,呼吸顺,无贫血貌,无黄染。鼻腔见黄色粘稠鼻涕,未见鼻内异常出血及肿物。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闻及;HR78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肿块,肝脾未及,肠鸣音活跃,双肾区无叩击痛,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鼻鼽

证候诊断:湿浊内蕴

西医诊断:慢性鼻窦炎

治    法:健脾化湿、清利鼻窍

处    方:苦杏仁10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后下),

川朴10g,通草10g,滑石30g,法半夏15g,

淡竹叶15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薄荷10g(后下),

白芷10g,党参15g

7剂,上药以水4杯,煮取2杯,药渣再煮,取汁1杯,混合后,分3次服用,日一剂。

复诊(2018年3月6日):患者诉药后第3天鼻涕明显增多,清涕,第5天则鼻涕减少,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前方略加减14剂。嘱其节烟酒,慎饮食。

心得体会:本病当属中医之鼻鼽范畴,证属湿浊内蕴,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职,水湿不运,湿浊内蕴,上犯鼻窍,故鼻塞,流涕连连,舌脉符合湿浊内蕴之象,湿浊内蕴化热,扰乱神明,则见夜眠欠佳,多梦。治以健脾化湿、清利鼻窍为法,方拟三仁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药以三仁汤宣上、畅中、润下以清湿浊,因加入苍耳子散,引入鼻窍,则药后先以鼻涕明显增多为表现,亦是邪有出路之意也,三剂后湿浊内蕴减轻,鼻塞、流涕症状亦随之好转。

                                                   签 名:

                                                2018年4月22日

病案3-骨痹

患者姓名:林某    性别: 女           出生日期:1939年10月

就诊日期:2018年6月5日    复诊      发病节气:芒种

主诉:腰骶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痛2个月。

现病史:患者今年4月初无诱因出现腰骶部疼痛,活动不利,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感强,不能行走,至当地医院骨伤科诊治并行胸8、9、10椎体成形术,术后可下地行走。一周前患者再次出现腰骶部疼痛,不能行走,遂转我院骨科门诊诊治,查血常规示WBC:2.7*10E9/L,Hb53g/L,PLT:24*10E9/L,门诊骨髓穿刺后考虑“多发性骨髓瘤”,即来我处诊治。现主要症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骶部疼痛明显,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感强,不能行走,怕冷,得温稍缓,卧床且转侧困难,伴少许胸闷、心悸,无发热恶寒,间咳嗽咳少许白痰,无瘀点、瘀斑,无鼻衄、齿衄等症,口干不苦,纳呆,大便三日未解,小便可。舌淡暗,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弦略数。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十余年,近期服用厄贝沙坦降压,血压稳定正常;否认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神清合作,呼吸顺,贫血貌,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无挤压痛,各肋骨未扪及结节,心肺腹未见异常体征;脊柱生理曲线变直,胸腰椎旁散在压痛,4字试验(+),直腿抬高50度。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6月4骨髓涂片示: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骨髓瘤细胞占81%),血清蛋白电泳示M蛋白63%。

中医诊断:骨痹

证候诊断:脾肾阳虚、寒湿痹阻

西医诊断:1、多发性骨髓瘤ⅢA期

2、胸8、9、10椎体成形术后

治    法:补脾肾、益气血、温阳通络

处    方:独活10 桑寄生30 杜仲10 骨碎补20

补骨脂20 秦艽15 防风10 细辛3

白芍15 当归10 生地15 桂枝6

鸡血藤30 桃仁15 肉苁蓉30 蜈蚣2条

大枣15 甘草10

上药以水4杯,煮取2杯,药渣再煮,取汁1杯,混合后,分2次服用,日一剂。共4剂

复诊(2018年6月12日):现患者服中药后腰痛减轻,可自行扶床沿少坐,大便通,仍下肢麻痹感,肢体活动尚可,乏力改善,间咳无痰,无胸闷不适,口干多饮,纳差,舌淡紫,有齿印,苔白,脉沉略数。以补肾健脾、行气止呕、活血止痛为法,用香砂六君汤、右归丸加减。

处方:熟附子10先煎 桂枝5 杜仲15 鹿角霜30 先煎

生地15 淮山20 菟丝子15 当归10

陈皮8 木香6后下党参20 白术30

茯苓10 砂仁6后下桃仁10 麻子仁20

甘草10

上药以水4杯,煮取2杯,药渣再煮,取汁1杯,混合后,分2次服用,日一剂。服7剂。

三诊(6月19日):经上处理后,腰痛基本消失,起坐时间延长,唯活动后少许疼痛,下肢仍有麻木感,口已不干,大便通,舌淡红不暗,苔薄白,脉来有力,稍沉不数,续守法再进,增养阴补血之剂。

处方:熟附子10先煎杜仲15 鹿角霜30先煎 肉苁蓉30

骨碎补20生地15 淮山20 首乌20

阿胶15烊黄芪30 当归10陈皮8

党参30 白术30 茯苓10 甘草10

14剂后可以陈夏六君丸、肾气丸交替服用即可。

心得体会:本病临床特点:老年女性,胸腰痛而怕冷、下肢麻而活动尚可、面白乏力、便结、舌淡暗有齿印脉沉等。脊柱为督脉循行之所,《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之下,骨中央,…,夹脊,…,络肾。”,《奇经八脉考》亦云“督脉生病,…,治在骨上。”。故辩证从肾、从脾、从寒湿入手,采用温阳、通络、补脾肾之法,以独活寄生汤益肝肾祛风寒湿邪、四物汤补血活血,疗效不错。

                                                   签 名:

                                                  2018年7月11日

病案4-黄疸

患者姓名:陈桂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1年3月

就诊日期: 2018年3月20日  初诊    发病节气:惊蛰

主诉:面色苍黄、乏力伴尿深黄3月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黄、时发乏力,无头晕、呕吐等,晨起发现小便呈深黄色,无尿频尿痛,伴睡眠欠佳,手掌发烫。多处诊治未见明显效果。1月份在珠江医院诊治,查骨髓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总胆红素:70mmol/l,间接胆红素:50mmol/l;血常规WBC 7.22*10E9/L,HGB 85g/l,PLT 106.00*10E9/L;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0,红细胞(3+),尿潜血阳性。CD55、CD59均阳性。诊断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给予甲泼尼龙治疗,症状减轻,尿血转阴性后出院。停用激素一周后再次出现茶色尿而于今日来门诊寻求中医治疗。现症:倦怠乏力,晨起见尿呈深黄色,近几日来纳食、睡眠欠佳,大便烂。舌质淡,苔薄白,脉滑。

既往史:既往有乙肝病毒携带病史,否认毒、放射物接触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 36.3℃,P 76次/分,R 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疲倦,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色苍黄,呈贫血病容;巩膜轻度黄染,全身皮肤略黄。唇色略苍白,心肺阴性。腹平软,未及包块。肝脏于右肋下lcm,质软,无压痛。脾脏未及,余均阴性。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 黄疸-阴黄

证候诊断:脾肾两虚,气血不足

西医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治    法:健脾益肾,大补气血

处    方:党参10g 云苓15g 白术10g 炙甘草10g

熟地20g 当归15g 川芎6g鹿角胶10g(烊冲)

阿胶珠15g(烊冲) 绵茵陈20g 大蓟15g

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3月27日):胃纳稍差,神疲乏力,腰部酸胀感,小便颜色仍较深,尤以早晨明显。仍予原方加生地至60g,去阿胶、熟地。14剂。

三诊(4月3日):胃纳较好,尿色亦较前变浅如无。尿常规示红细胞(+-)。予原方去生地,加熟地15g、黄芪15g,加强益气健脾以固摄止血。再服用上方十四剂后,电话回访诉病情稳定。

心得体会: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素体脾阳不足,湿从寒化,熏蒸或阻滞于脾胃肝胆,寒湿阻滞中焦,致肝失疏泄,胆液浸淫肌肤而发黄疸。本症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本例以中药治疗为主,中药治疗原则为:健脾益肾,大补气血;病情稳定,继续予益气滋肾补血止血为法,完全缓解。   

                                                   签 名:

                                             2018年5月20日

病案5-腰痛

患者姓名: 陈艳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74年6月

就诊日期:2018年4月10日  初诊     发病节气:清明

主诉:腰痛半天。

现病史:患者今早在家做家务时突发腰痛,邀余就诊,症见:双侧腰痛,右侧腰痛甚,转侧明显,面色青,神疲乏力,恶心欲呕,尿色深黄,尿频急,无尿痛。舌淡苔白腻,脉沉涩。

既往史:体健,否认其他内科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线存,腰椎旁无压痛,活动受限;双肾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腰痛

证候诊断:寒湿腰痛

西医诊断:腰痛查因:泌尿系结石?急性腰肌扭伤?

治    法: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处    方:海金沙15g,金钱草30g,鸡内金15g,炙甘草5g,

黄芪30g,干姜10g,苍术10g,车前草30g,

白术15g,乌药10g,益母草15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复渣。

另:予西药氧氟沙星片0.1,tid*1;山莨菪碱片10mg,tid*1。

二诊(4月17日)复诊:B超提示双肾结石,右肾少量积液,患者诉服药后第二天已无腰痛,但至今仍有腰酸感,余无明显不适,前方加入少量补肾阳之品,服七剂,随访诉症状全消。

心得体会:中医之肾与西医之肾有不同,也有共同的地方,本病中医四诊明确为腰痛,腰为肾之府,结合舌脉辨为寒湿客腰,以温阳化水,通络止痛之剂后腰痛即消,后期温补肾阳,腰酸症状也随之而愈,结合西医B超检查亦明确为西医解剖学之肾石病,中西医结合依此作为切入点,在临床亦可取得满意疗效。  

                                                   签 名:

                                                 2018年5月11日

病案6-血痹

患者姓名:江秀款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8年11月

初诊日期:2018年4月17日        节气:谷雨

主诉:右脚趾疼痛伴麻木一个月。

现病史:患者今年3月春节后因过于劳累出现右侧第四、五脚趾疼痛,右足背部麻木,时以为穿鞋所致,为予以注意。后渐明显,伴脚趾局部变黑,全身乏力,间有头痛。3月22日到市中医院脉管炎科求治,查血常规示 WBC7.8×109/L,HGB121.0g/L,PLT 1347.0×109/L,即转血液科住院诊治,经骨髓及相关检查后明确“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给予羟基脲及活血化瘀之中成药治疗后血常规示粒红系重度减少而血小板减少不明显(WBC<2.0×109/L、Hb<80g/L、PLT在780-1120×109/L间),仍脚趾疼痛、麻木,活动不利,乏力。今日来门诊求治,现症:神疲乏力,面色黧暗,右侧脚趾疼痛、麻木,活动不利,间有头晕头痛 ,无眩晕及眼花,纳少,眠差,素有便秘,大便3-日一次,便干结难解,小便调。舌淡暗苔少,脉弦细无力。

既往史:体健,无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过敏史。

体格检查:神清合作,呼吸顺,无口唇发绀,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及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颈旁无压痛,叩顶试验及头臂牵拉试验(-)。胸廓无挤压痛,各肋骨未扪及结节,心肺腹未见异常体征;右侧第四、五脚趾暗黑色,足背浅感觉异常,有针刺样触痛,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余无异常。

辅助检查:即查血常规示WBC4.06×109/L,Hb88.0g/L,PLT 726.0×109/L;4月6日查凝血五项、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未见异常;骨髓涂片示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象;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活跃,可见网状纤维组织增生,粒红系增生尚可,巨核细胞36个/LPF,Ag染色(++)。

中医诊断:痹证-血痹

证候诊断:气阴血虚 经脉瘀滞

西医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伴骨髓纤维化

治    法:益气养阴、活血祛瘀、通便

处    方:黄芪30 白术15 生地30 毛麝香10

花粉15 赤芍15 丹皮15 土鳖虫15

桃仁15 火麻仁30 甘草10 

7剂,水煎服,日一剂。

嘱:上药以水4杯,煮取2杯,药渣再煮,取汁1杯,混合后,分2次服用,日一剂,先服7剂。同时嘱每天口服羟基脲1.5g,用具有活血通络止痛功效的我院院制药(灵草洗方)泡洗右足。

二诊(4月24日):上药后脚痛减轻,可行走,仍麻木、乏力,昨日出现头晕无头痛及恶心呕吐,大便3日一行,余同前。查血常规示WBC6.2×109/L,Hb102.0g/L,PLT 624.0×109/L。减服羟基脲后血小板较前下降而无明显骨髓抑制,治疗有效,酌加熄风、通络、安神之剂,可续守法再进14剂,羟基脲仍1.5g每天。

处方:黄芪45 党参20 天麻15 钩藤12

生地30 枸杞12 毛麝香10 花粉20

红花10 川芎6 桃仁15 首乌15

地龙10 水蛭10 夜交藤30 甘草10

三诊(5月8日):已无头晕及脚趾疼痛,脚趾皮肤渐转常色,少许麻木感,无活动异常,乏力改善,大便2日一次仍质硬,舌淡苔少,脉细。血常规示WBC5.4×109/L,Hb98.1.0g/L,PLT 486.0×109/L。血脉得通,阴血未复,法当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以四君汤、桃红四物汤为主;西药治疗不变。

处方:黄芪45 党参20 生地30 枸杞12

红花10 川芎6 桃仁15 首乌20

土鳖虫10 水蛭10 夜交藤30毛麝香10

花粉20 赤芍10 甘草10

心得体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骨髓增殖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各异,有以头痛为主症的、有以中风为主症的、有以衄血或紫斑为主症的、有以肢体痹痛为主症的。本病以脚趾痹痛为主要表现,因其病在血,不同于风寒湿痹及脉痹,故辨为血痹,治以补血活血通络之法,用八珍汤和六味地黄丸加桃仁、红花、水蛭、土鳖虫等加减,以大剂量黄芪、生地益气阴,此二药张景岳谓“王道之药”,加之水蛭、土鳖等血肉有情之品祛瘀之力更强,从而标本兼顾,更有保护骨髓、防治化疗药损害的功效。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在活血破瘀的同时适当配伍温通之药可增强疗效,如毛麝香、桂枝、川草乌、附子等。       

                                                   签 名:

                                               2018年7 月11日

病案7-虚劳

患者姓名:吴雪鸥     性别: 女     出生日期:1975年6月

就诊日期:2018年3月20日 初诊     发病节气:春分

主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7个月,月经量过多10天。

现病史:患者于2007年7月无诱因始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耳鸣等症,渐加重并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9月初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经骨髓及相关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障I型)”,予ATG(兔抗人胸腺球蛋白)、环孢素A、十一酸睾丸酮及输血、抗感染等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仍需反复输血支持治疗。10天前月经量增多(每天换10片卫生巾),夹血块,伴下腹胀痛,自腹止血药后不能止血。现症: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无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间咳无痰,头晕耳鸣,无恶心呕吐,下腹胀痛喜按,月经量多,夹血块,纳眠尚可,口干,大便烂,有里急后重感,小便黄。舌淡红而瘦,苔黄略腻,脉弦细数重按无力。

既往史: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一年前有宫外孕手术病史。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T37.1℃ 神清合作,呼吸顺,重度贫血貌,无黄染,下肢散在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口腔内膜可见散在出血点,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闻及;HR88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左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肿块,肝脾未及,肠鸣音活跃。

辅助检查:即查血常规示WBC0.83×109/L、NEU0.22×109/L、Hb54g/L、PLT5.0×109/L。3月11日急诊生化一二组示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异常。凝血四项示PT正常、PT% 125.1、APTT 19.8s、TT 13.1s。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ECG示正常心电图。B超示肝胆脾、双肾膀胱及子宫附件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虚劳

证候诊断:脾肾亏虚,湿热内伏,冲任不固

西医诊断:1、再生障碍性贫血(SAA-I)2、子宫出血

治    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佐以健脾补肾

处    方:黄连10 厚朴10 法夏15 陈皮6

          石菖蒲10 芦根20 水牛角30先煎生地10

          丹皮10 白芍12 菟丝子15 旱莲草18

          紫草18 茜草12 侧柏叶12 当归炭10

          炙龟甲18先煎 甘草6

医嘱:4剂,上药以水4杯,煮取2杯,药渣再煮,取汁1杯,混合后,分3次服用,日一剂。予机采血小板1袋、浓缩红细胞2U输注,并加服达那唑以治疗月经过多。饮食慎油腻、甘甜及黏腻之品,注意自身卫生,防止感染。

二诊(2018年3月27日):经以上治疗后,月经已止住。查血常规示WBC1.13×109/L、NEU0.32×109/L、Hb72.0g/L、PLT32.0×109/L。现无明显神疲乏力,仍有头晕,偶有耳鸣,口干,下腹胀痛,无里急后重感,大便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药用有效,湿热之邪未清,防治药用过凉冰邪,守方去水牛角、茜草、侧柏叶,加补骨脂15 仙灵脾12 田七片15以振奋肾中阳气、活血生血。

处方:  黄连10 厚朴10 法夏15 陈皮6

        石菖蒲12 芦根20生地10 丹皮10

白芍12 菟丝子15 旱莲草18 补骨脂15

仙灵脾12 紫草18当归炭10 炙龟甲18先煎

田七片15先煎甘草6

医嘱:服7剂,煎煮法同前,西药口服续前。

三诊(2018年4月3日):诸症均减,大便已无里急后重感,软便,仍下腹胀痛,乏力,间有头晕,口干,偶有清涕,无咳嗽,舌苔薄白。今血常规示WBC1.52×109/L、NEU0.28×109/L、Hb68.0g/L、PLT22.0×109/L。湿温伏邪已除,当给予补肾健脾、活血生血以治其本,取阴阳互生互用之义,拟左归饮、四君子汤加减。

处  方:生地12 淮山20 萸肉10 枸杞12

       菟丝子20 党参30 龟胶12烊 鹿角霜30先煎

       熟地10 首乌15 黄芪24 仙灵脾12

       补骨脂15 鸡血藤20 赤苓10 芦根15

       玉米须12 田七片10先煎 甘草6

        4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2018年4月10日):上方服4剂,无明显不适,自诉精神尚可,间有下腹隐痛,喜按,间耳鸣耳痛,舌苔薄白略腻。血常规示WBC1.40×109/L、NEU0.52×109/L、Hb78.0g/L、PLT45.0×109/L。药证相符,虚劳的恢复非朝夕之功,嘱守方续进28剂,胎盘粉6-9g/天。2016年6月21日回访诉自守上方加减服用2月余,共60余剂,并服胎盘粉四百余克,无输血,现偶有头晕乏力外,无其他不适。最近血常规示WBC2.94×109/L、NEU1.50×109/L、Hb71.0g/L、PLT27.0×109/L。病情基本稳定,嘱继续按原方案维持治疗。

心得体会: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多辨为急劳、髓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精气枯竭,精不化血,或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感受温热毒邪,深入营血、骨髓,耗血、动血而成。俞嘉言《医门法律》谓“虚劳之证,可见劳则必劳其精血也,营血伤,则内热起,…,营血不能内守而脱出于外,或吐或衄或出于二阴之窍。”,指出精伤致虚劳、内热动血的病机。整个治疗过程中均立足于肾阴肾阳之根本,急则治其标,当湿热之邪清除后,宜大补肾阴肾阳及益气健脾。《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同时中医有“久虚致瘀”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所以,在治疗中除了从脾肾论治外,亦需佐以活血祛瘀之法,方能达到较好的疗效,使病情趋于稳定好转。             

                                                   签 名:

                                               2018年 6 月 30日

病案8-胸痹

患者姓名: 梁某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1年6月

就诊日期:2018年5月15日  初诊       发病节气:立夏

主诉:左侧胸胁部疼痛1周。

现病史:缘患者1周前无诱因开始出现左侧胸胁部疼痛,咳嗽,咯少许白痰,到社区门诊查X光片提示左侧胸腔积液(少-中量),诊断未明。今晨疼痛明显,伴发热,自测体温38.4℃,即来门诊求治。现症见:神疲乏力,低热少许汗出,少时咳嗽,咯少量白黏痰,纳眠差,恶寒,左侧胸胁部疼痛,舌淡暗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涩。

既往史:否认既往内科疾病史。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T 38.2℃,神清合作,呼吸稍促,无口唇发绀,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及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侧胸廓运动减弱,触觉语颤不明显,呼吸音减低.听诊双侧肺部有散在干性罗音,余无异常。

辅助检查:即查血常规示WBC10.6×109/L,NEU 8.2×109/L,Hb118.0g/L,PLT 126.0×109/L。

中医诊断:胸痹

证候诊断:瘀血痹阻 湿邪困表

西医诊断:左侧胸腔积液查因:感染性胸膜炎?TB?

治    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化湿解表

处    方:桃仁10g,红花10g,赤芍20g,生地20g

当归10g,川芎10g,葶苈子30g,大枣20g

藿香15g,佩兰15g,白术10g,茯苓10g

黄芪15g,甘草6g

5剂,水煎服,日一剂。配合口服:头孢拉定胶囊 0.5 tid*5

复诊(5月22日):5剂后患者体温未升高,38℃以下,胸痛减轻,纳眠改善。上方去黄芪、白术、茯苓,加地骨皮15g、柴胡15g,续服7剂,抗生素维持一周。

三诊(5月29日):已无发热,纳眠正常,无胸痛,无咳嗽咯痰。复查胸部x正位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

心得体会: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之胸痹范畴,证属瘀血痹阻,患者胸胁疼痛,纳眠差,舌淡暗有瘀点为气虚血瘀之象,后见发热,结合舌象,为感受表湿之邪,正邪抗争见发热恶寒。治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当加入化湿解表之品。本病为典型的瘀血痹阻之胸痹,桃红四物汤为活血化瘀基本方,结合西医X光检查提示胸腔积液,加入葶苈大枣泻肺汤,依郝万山之意,加重大枣用量以化膈上胸腔之水,疗效可见。           

                                                 签 名:

                                               2018年 6月22日

病案9-水肿

患者姓名:李宗华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2年6月

就诊日期:2018年8月7日  复诊      发病节气:立秋

主诉::面部、双下肢浮肿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2017年底因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就诊,胸片确诊为“肺炎”,经治疗后发热咳嗽症状好转。2月份起,出现面部、双下肢浮肿,在当地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具体不详),但效果欠佳,浮肿逐渐加重,四肢开始出现皮下瘀点瘀斑。现症见:面色苍白,头晕,疲乏,活动后心悸气促,面部、双下肢明显浮肿,四肢皮下瘀点瘀斑,色紫暗,纳眠尚可,小便量少,大便溏,无头晕头痛,无呕吐。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细。

既往史:否认其他内科疾病史。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BP190/90mmHg,慢性消耗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面部浮肿,四肢冰凉,皮下瘀点瘀斑,色暗淡,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2017-8-5门诊血常规:Hb48.6 g/L↓,PLT35.1×109/L↓。尿常规:WBC0-2/视野,RBC4-6/视野,PRO5g/l(++++)。电解质及肾功能:K+4.09mmol/L,Na+115mmol/L↓,CL-86mmol/L↓,UA461.0umol/L↑,BUN13.08 mmol/L↑,CR110.0 umol/L。心电图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水肿

证候诊断:阳虚气弱,水湿泛滥

西医诊断:1、慢性肾小球肾炎;2、肾性贫血

治    法:温阳利水,益气活血

处    方:熟附子10g,白术15g,茯苓30g,甘草5g

黄芪30g,干姜8g,大腹皮15g,白茅根30g

菊花15g,竹茹12g,黄连10g,苏叶10g

赤芍15g     

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

复诊(8月21日):无发热,浮肿稍减,头晕好转,活动能力增强,肢暖,瘀点瘀斑明显消退,复查 BRT:Hb65 g/L,PLT164×109,原治则不变,前方干姜易生姜3片,去大腹皮、菊花,加党参、晚蚕砂15g,法夏12g,麦芽30g。续服14剂。

三诊(9月4日):浮肿明显消减,无明显头晕,纳眠可,精神可,大便调,小便量增,BRT:Hb76 g/L,PLT157×109/L,治疗原则不变,前方去菟丝子、天麻,加杜仲15g、鸡内金10g、石菖蒲10g。再进7剂。

四诊(9月11日):精神可,浮肿基本消失,诉右上臂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生姜易干姜10g,去党参、黄精、白茅根、石菖蒲,加泽泻12克,葛根30g,姜黄10g,蝉蜕10g。7剂。患者返乡下,可续前方。

五诊(9月18日):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精神佳,BP120/90mmHg,BRT:Hb91 g/L,PLT184×109/L,URT:WBC0/视野,RBC3-5/视野,PRO>=3g/l,肾功能:UA421.0umol/L,BUN20.33 mmol/L,CR113.0 umol/L。前方加减带回乡下。

追访至今水肿无复发,精神佳,生活已能自理。

心得体会:中医认为,水液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推动,水肿的发生,主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肺与肾的关系上,是母子相传,若肾虚水泛,上逆于肺,则肺气不降,失其通调水道的功能,促使肾气更虚而加重水肿;反之,肺受邪而传入肾时,亦能引起同样的结果。在脾与肾的关系上是相制相助,若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肾阳亦衰;反之,如果肾阳衰微,不能温养脾土,脾肾俱虚,亦可使水肿更加严重。

个人认为肾性贫血的基本特点为正虚邪实。正虚为肾病迁延不愈, 脏腑功能减退, 特别是脾肾功能减退而致气血生成减少,血虚难复。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 精血互生,精虚则血虚。邪实则因肾病迁延不愈, 脏腑功能失调, 使体内水湿、湿热、浊毒、瘀血等病理产物滞留, 戕伐气血而致贫血。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此例服中药十四剂血小板即恢复正常,2月余由重度贫血改善至轻度贫血,血细胞提升甚速,值得总结。

                                                   签 名:

                                             2018年 10月 28 日

病案10-淋证

患者姓名: 卢智雄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90年9月

就诊日期: 2018年6月19日   复诊       发病节气:夏至

主诉:尿频急、涩痛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未明原因出现尿频尿急,伴少许涩痛,阴部外观无异常。近年来症状不减,西医院多处诊治,按“慢性前列腺炎”治疗,疗效不显。现仍尿多,淋漓不尽,肛门胀痛感,疲乏,偶有头晕乏力,腰酸痛,纳欠佳,口干多饮,夜尿5到6次,舌暗红苔白,脉弱。

既往史:否认既往病史,否热吸烟饮酒嗜好。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肿块;双肾区无叩痛。

辅助检查:尿常规示:PRO+-,LEU+。

中医诊断:淋证

证候诊断:脾肾亏虚

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

治    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气

处    方:桂枝1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12g

猪苓12g,王不留行30g,荔枝核15g,夜交藤30g

鱼腥草30g,桑寄生30g,杜仲2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浓煎,分三次频服。嘱无盐饮食。配合口服3天呋塞米片20mg tid,螺内酯片20mg tid。

复诊(2018年6月26日):症状减轻,夜尿2到3次,前方加减,续服七剂,7月26日复诊,精神明显改善,无头晕,无明显腰酸痛,夜尿1次,余无明显不适,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调理。

心得体会:西医之急慢性前列腺炎常归于中医之淋证,膏淋、劳淋等范畴,属气血津液疾病,常从脾肾论治,可取得满意疗效,本病例一派脾肾亏虚之象,治当从脾肾入手,温阳化气,通调水道,则口干,尿频急之症随之而愈,后期以六味地黄丸平补收功,巩固疗效。

                                                   签 名:

                                             2018年 8月1日

病案11-绝经前后诸证

患者姓名:林杏儿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5年11月

就诊日期:2018年6月5日    初诊   病节气:芒种

主诉:纳眠欠佳,喜叹息3月余。

现病史:患者年近五十,近3月来无诱因始出现纳眠欠佳,喜叹息,夜眠多梦,偶有头晕汗出,心悸,口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弦细。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70次/分。舌、唇粘膜有散在一小溃疡;心肺腹无异常。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证候诊断:脾虚肝郁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症

治    法:健脾疏肝,重镇安神

处    方:柴胡15g 黄芩15g 白芍15g 龙骨30g(后下),

牡蛎30g(后下),党参30g 桂枝10g 茯苓15g

炙甘草5g 白术15g 大枣10g 夜交藤30g

7剂,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另:以野菊花50g左右煎汤漱口,再以双料喉风散涂患处。

复诊(2018年6月12日):患者喜叹息症状明显改善,纳眠好转,已无头晕,夜眠好转,前方加减续服14剂,患者诸症基本消失

心得体会:本病为更年期综合症病例,多以自觉症状为主,无明显器质病变,结合舌脉,本例辨为脾虚肝郁,早期以疏肝为主,加入四君子汤健脾补气,肝木抒发后则诸症减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精神类疾病为各同仁所认同,并屡试不爽,本例患者平素脾虚,后期仍需加强健脾之力,此亦张仲景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之意也。

                                                   签 名:

                                               2018年8 月1日

病案12-噎膈

噎膈

患者姓名:王德林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38年8月

就诊日期:2018年5月8日  复诊      发病节气:立夏

主诉:吞咽不利2月余,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于1916年3月始出现吞咽不利,有梗阻感。4月初因吞咽困难伴进行性消瘦,胸背疼痛,来院作胃镜检查,行病理检查报告:食管上段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因肿物突出管腔且食道粘膜破坏,不宜手术;血常规示WBC2.83×109/L、NEU1.22×109/L、Hb99g/L、PLT110.0×109/L,白细胞低,家属不接受放疗,而寻求中医治疗。现症:面色晄白浮肿,头晕,气短,倦怠,呕吐痰涎,饮食仅能通过半流质,脉细弱,苔薄白。

既往史: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T37.2℃ 神清合作,呼吸顺,轻度贫血貌,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口腔内膜未见出血点及溃疡,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闻及;HR88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左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肿块,肝脾未及,肠鸣音活跃。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2.83×109/L、NEU1.22×109/L、Hb99g/L、PLT110.0×109/L。

中医诊断:噎膈

证候诊断:气虚阳微,痰湿郁结

西医诊断:食管上段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治    法:补气健脾,利湿散结

处    方:别直参5g 炒白术12g姜半夏10g厚朴10g

薏苡仁30g 茯苓12g 代赭石12g 守宫3条

仙鹤草3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

复诊(5月15日):服上方7剂后复查WBC3.90×109/L,诸症好转,精神状态较前改善。建议继续服用上方5剂后返外院放疗。

三诊(8月29日):5月29日患者到广州市肿瘤医院行放射治疗,其间仍服上方不间断,多次复查血常规示WBC稳定在4×109/L左右,7月份复查X线片示:其原粘膜破坏消失,管壁光滑,舒张自如,钡剂通过良好。现面色少许淡白,无头晕气促,活动后稍乏力,能正常进食,无恶心吐涎,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嘱原方别直参改白晒参12g继续服用。待病症基本消失后可间断服用该方。

心得体会:食管上段癌大多细胞分化差,多有淋巴结转移,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放疗5年生存率10%左右。此例初诊服方后使之WBC上升,接受放疗顺利完成,尔后继续标本兼顾,巩固疗效,至今无不适,可见人参扶正固本之功。由此可见,中医在治疗某些难治性恶性疾病上亦有非常好的疗效,有时效果要优于西医,并且风险小、经济方便,患者预后良好。另外,心态也是影响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应该学会与疾病共存,保持乐观心态,笑对生活。

                                                   签 名:

                                              2018年9月11日

病案13-胁痛

胁痛

患者姓名:刘谭生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6年6月

就诊日期:2018年10月9日  初诊     发病节气:寒露

主诉:右胁痛、纳差一余。

现病史:缘患者有慢性乙肝病史11年,肝功能:ALT128IU/L,经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近一个月来经常感到右胁隐痛,腹胀,食少纳呆,大便溏,日一次,乏力倦怠,夜眠不实,梦多,晨起恶心,厌油腻,时有齿衄,舌淡红,暗滞,苔白,脉弦。

既往史:既往体健。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T 37.2℃ 神清合作,急性面容,面色苍黄,结膜及皮肤黏膜中度黄染;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

辅助检查:乙肝二对半: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369IU/L,AST:206IU/L,BiL:42mmol/L,ALP:128IU/L,GGT:96IU/L。B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粗糙增强,脾大。

中医诊断:胁痛

证候诊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1、慢性乙型肝炎  2、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脾大)

治    法:疏肝健脾,行气活血

处    方:柴胡15g,陈皮15g,木香15g,荔枝核20g

焦山楂20g,白术20g,当归20g,川芎15g

桃仁15g,茯苓20g,炙甘草15g,元胡20g

荷叶5g,麦芽15g,栀子15g,五加皮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0月23日):右胁隐痛减轻,仍腹胀,食欲稍增,大便溏,日一次,仍乏力,倦怠,夜眠梦多,晨起恶心,时齿衄,舌淡红,苔白,脉弦。气机郁滞不解,瘀血难化,正气亦难恢复。治宗前法,加重理气疏肝药力。上方去五加皮,加香附15g,郁金20g,佛手20g。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0月30日):右胁痛明显减轻,腹胀基本缓解,仍乏力倦怠,饮食可,大便仍溏,日一次,夜眠梦多,时齿衄,舌淡红,苔白,脉弦。肝气稍舒,气血渐畅,正气仍未恢复。治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

处  方:柴胡15g,陈皮15g,丹参30g,白术20g

黄芪50g,当归20g,赤芍15g,香附15g

川芎15g,五味子15g,焦山楂30g,元胡20g

枸杞20g,炙甘草30g,山药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1月6日):前症明显缓解,情志波动时仍腹胀,饮食和二便正常,仍轻度乏力,易疲劳,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乙肝二对半仍为大三阳,肝功ALT:62IU/L,AST:48IU/L。患者病情渐趋稳定,但脾虚,正气仍未恢复。治法: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为主,佐以行气。上方加太子参20g,菟丝子20g,麦冬20g。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1月13日):病人自觉症状消失,饮食及二便正常,体力亦明显恢复,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c+。彩超示:肝脏大小正常,内部回声粗糙,脾稍大。继续以前方去五味子,十五剂,以巩固疗效。

心得体会:慢性乙肝以其病情反复迁延,经久不愈为特点,在病程中,由于肝郁脾虚日久,必然导致气滞血瘀和水湿内停,且由于肝肾同源,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等关系,日久亦必兼见肾虚。所以,王老说:乙肝为病最为难治,既要抓住核心(肝郁脾虚),又要兼顾诸多衍生之证,故选药要精。如王老常用补肾药枸杞、山药、菟丝子等,药性平和而不腻,补肾当中兼顾健脾;黄芪、当归张锡纯称为补肝之要药,同时兼具益气养血活血,常常一药多用。肝脏为药物代谢及排泄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解毒器官,用药不能不慎。《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中医有“久虚致瘀”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所以,在治疗中除了从肝脾肾论治外,亦需佐以活血祛瘀之法,方能达到较好的疗效,使病情趋于稳定好转。

                                                   签 名:

                                            2018年12月25日

病案14-崩漏

崩漏

患者姓名:邓向雷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78年6月

就诊日期:2018年9月4日 复诊   发病节气:白露

主诉: 反复月经过多2年余。

病史: 近两年来月经紊乱,月经量增多伴有瘀块,偶有腹痛,曾在附一院妇科诊治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内科治疗后无明显疗效。本月月经十天未尽,稍劳累则淋漓不尽,夹有血块,色暗,无腹痛,乏力,间有心慌心悸,上腹胀闷不适,纳少,大便烂。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既往史及过敏史无异常。

体格检查: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月经过多查因: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诊断: 血证(崩漏)

中医证型:脾肾亏虚

治    法:

处    方:1. 北芪20  白术15  山茱萸15  龙骨30(先煎)

            牡蛎30(先煎) 海螵蛸15   淮山20  巴戟天15

            茯苓15  白芍15  茜根15    火炭母15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2.紫地合剂  3瓶,每次30ml,日3次。

一诊(2018年9月11日 ):月经量减少,运动后有外阴少许血水流出,偶有心悸,无气促胸闷,无明显腹痛,余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仍属脾肾亏虚证,症见改善,续守上方14剂。

二诊(2018年9月18日):仍有少量经血,色淡无血块,疲劳即见出血,无心悸气促胸闷,昨日感冒咽痛,无咳嗽发热,大便烂,余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不慎风热外感,本虚标实,急则治其标。处方如下:

      柴胡15    黄芩15   连翘15    荆芥10

      板蓝根15  仙鹤草15  绵陈15  益母草15

      茜根15    火炭母15  麦芽30  地稔15

      ×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另:紫地合剂2瓶,30ml  日3次,分两次服用。

三诊(2018年9月25日):月经量减少,下腹酸胀感,无腹痛腹泻,无咽痛咳嗽,纳少,余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外邪已去,当继续固护脾肾。

处方:党参15    茯苓15    白术15    淮山15

      北芪20    山茱萸15  芡实15    薏苡仁15

      黄柏15    火炭母15  地稔15    甘草6

×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四诊(10月9日):近两月月经经期正常,月经量少,色淡无血块,腹胀感减少,纳食可,余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阴血不足明显,当兼顾之。

处方:党参15   茯苓15    白术15    川芎10

      当归10   白芍15    熟地15    淮山15

      北芪20   益母草15  地稔15    甘草6

    ×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心得体会:月经过多原因不明,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对此类病证多认为冲任不固所致,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该患者为42岁女性,不能排除有更年期综合征提早表现可能,四诊合参辨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之证,治疗始终以补气健脾、补肾为基础,正气虚则易感外邪,脾气虚则易生湿浊,经血日久则血虚,气虚则易见心悸胸闷,凡此种种变数,均在脾肾虚损的基础上发生,随证加减则疗效可知;所以外感咽痛以小柴胡汤、银翘散祛邪, 湿浊内聚则用四妙散、火炭母、绵陈以化湿,心失所养则加龙骨、牡蛎潜降安神,血虚则加八珍汤。可见丘老辨证之精准。其中地稔乃南方草药,具有解毒、收敛止血之效,对出血性疾病有较好疗效,临床较喜用之。

                                                   签 名:

                                              2018 年12月20日

病案15-虚劳

虚劳

患者姓名:高桃   性别: 女          出生日期:1985年8月

就诊日期:2018年7月24日 初诊      发病节气:大暑

主诉:面白乏力、月经量少一年余。

现病史:近一年来每月月经量较前减少,色淡无瘀块,经期3-4天,伴腰酸腰痛,白带清冷。现因症状较前明显而来诊,症见:面白,神疲,乏力,腰酸腰痛,白带清冷,月经量少,眠差,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细。

既往史:无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虚劳

证候诊断:肝肾虚寒夹湿

西医诊断:月经减少查因

治    法:滋补肝肾 强筋壮骨 化瘀解毒

处    方:牡蛎30(先煎)白芨15  桑螵蛸10  银花10

       苍术15  土茯苓30  酸枣仁20    合欢皮15

       萸肉15  巴戟天15  小茴香5(后下)

      ×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8年8月7日):服上药后,药后腰酸腰痛症状减轻,仍神疲乏力,活动后明显,白带减少,睡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处  方:生牡蛎30(先煎)  白芨15    桑螵蛸10    苍术15

   茯苓15    酸枣仁15    合欢皮15    萸肉15

   巴戟天15    小茴香5(后下) 杜仲15    党参15   

   ×1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二诊(8月21日):月经量增加至3天,量较正常,白带正常,乏力较前改善,无明显腰酸腰痛,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症见改善,当继续原方药巩固即可。处方:

熟地15    萸肉20   淮山15    杜仲15

      川断15   巴戟天15  合欢皮15  酸枣仁15

      苍术15   茯苓15    桑螵蛸10  党参15

     ×21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心得体会:经少乃精血亏虚所致,与肝肾、冲任二脉相关。该病人以面白、经少、白带清冷为主症,其本为阴血亏虚,其标为肝经虚寒夹湿,采用标本兼治之法。初诊方乃于教授治疗肾虚白带病的验方,具有补肾、燥湿、安神之效,方中巴戟天补肾祛湿,萸肉养肝,酸枣仁养心安神,小茴香暖肝经,牡蛎散结,白芨收敛止血,土茯苓和苍术燥湿解毒,桑螵蛸收涩止白带。当寒湿去后,补肝肾为固本之法,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加减,“阴之为物,难成而易亏”,缓缓进补当可治愈。

                                                   签 名:

                                             2018 年 9月25日

病案16-髓劳

髓劳

患者姓名:汪建民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48年5月

就诊日期:2018年4月10日  初诊          发病节气:清明

主诉:面色苍白、乏力一年余。

病史:患者2017年3月起无诱因渐出现面色淡白,身体乏力,神疲,间有心悸及胸闷,无胸痛,无胃痛、腹痛及恶心呕吐,无黄疸及衄血、瘀斑等,到当地门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25×109/L、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115×109/L,予补血中成药(具体不详)治疗效果欠佳于4月1日到中医药大附一院血液科住院,经检查诊断:“MDS-RA”,输红细胞支持治疗后来门诊中医治疗。现症:神疲乏力,面色淡白,间有头晕无头痛,偶心悸胸闷气促,动则明显,无衄血及皮肤瘀斑,纳差,二便调,眠一般。舌淡苔白,脉弦滑略数。

体格检查:贫血貌,无黄染及出血,淋巴结未及,心肺腹(-)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3.1×109/L、Hb 66.0g/L、PLT122×109/L。

西医诊断:MDS-RA

中医诊断(病名及证型):髓劳

证型:脾肾亏虚

治法:健脾补肾

处方:左归丸加减:

淮山15  熟地黄15  首乌20  山茱萸15

巴戟天15 杜仲15  桑寄生30  玉米须15

鸡血藤30  黄精15  陈皮10  甘草6

7剂,日一剂,分2次服。

复诊(1):2018年04月17日10 时

症状:仍面色淡白,无明显头晕乏力,间有心悸,纳少,口不干,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查体同前,无异常变化。血常规:WBC4.1×109/L、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112×109/L。

证型:药后略见效,脾肾亏虚未复,气虚尤甚,继用原法以图缓治。继续补肾健脾益气法。

处方:淮山20  山茱萸15  熟地黄15  何首乌15

巴戟天15  鹿角胶6烊化 绵茵陈15  鸡内金12

麦芽30  党参20  黄芪20  茯苓20

7剂,日一剂,分2次服。

复诊(2):2018年4月24日10 时

症状:近日反复出现胸闷心悸,仍乏力,无便血、衄血、瘀斑等,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弦。近日血常规示Hb未稳定,降至65g/L以下则胸闷心悸症状明显,仍须输注红细胞后方得到改善,目前一周输注红细胞2U。

证型:阴血亏虚,心失所养,脾肾不足,湿邪内生。

处方:治以养阴通脉、益气血,佐以利湿。《血证论》谓炙甘草汤有补血之妙功,今以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2  麦冬15  生地黄30  党参20

阿胶15烊化 桂枝15 酸枣仁20  黄芪20

玉米须30  绵茵陈15  茯苓15  首乌15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

复诊(3):2018年05月8日11时

症状:上药后,已一周无输红细胞支持,昨日血常规示Hb70g/L,现无明显不适,无头晕乏力,无胸闷心悸,尿不黄,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

证型:阴血亏虚,心失所养,脾肾不足,湿邪内生。

处方:现症改善,提示从心主血论治有效,继续养心通脉、益气生血、利湿之法。继续以炙甘草汤加减:守上方7剂。

复诊(4):2018年05月15日10时

症状:患者已无明显不适,血常规示Hb75g/L,2周无输血,病情稳定,嘱守方续进以巩固疗效。

按语:MDS为难治性血液病,现多归于恶性疾病范畴,中医有一定优势。该患者为老年男性,初诊辨证为脾肾亏虚,予左归丸疗效欠佳,后改用炙甘草汤加减见效,乃虑其气血互生之义,炙甘草汤有益气温阳、养阴生血之功,且正值多雨季节,养阴血恐有生湿之弊,故加用利湿之品。调方后即收显效,名为《血证论》之功,实是于教授辩治精妙之处。

                                                   签 名:

                                                 2019年6月20日

病案17-肢厥证

肢厥证

患者姓名:王世雄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6年9月

就诊日期:2018年4月10日    初诊        发病节气:谷雨

主诉:四肢厥冷十余年。

病史:近十年来无原因出现四肢手足厥冷,冬天尤甚,无肢体痛,食生冷之品则腹泻,曾多家医院诊治,四肢血管未见异常,诊断不明。近年来四处寻求中医治疗均未见明显效果。现来名医诊室求治,现症:少许神疲,形体偏瘦,肤色略黧黑,头晕无头痛,耳鸣,多梦,背部酸痛,手足逆冷,无汗出,食稍冷食物即腹痛腹泻,纳可,眠差,小便调。舌淡红,苔微黄,脉沉弦细。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查体未见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缺。

西医诊断:肢冷查因: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中医诊断: 厥证

证    型:肝脾肾虚

治    法:温肾暖肝健脾

处方:1、党参20  白术15  茯苓15  桂枝10

      干姜10  白芍15  淮山15  菟丝子15

      巴戟天15  山茱萸15  细辛3  泽泻10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2、补脾益肠丸 6g  P.O  tid

复诊(2018年4月17日):头晕、耳鸣、多梦及手足冷未见改善,口干,纳少。舌质淡红尖红明显,苔白,脉弦细。此乃阴阳未交合,寒热错杂,为少阳经枢机不利之候,试以和法解之。处方:

柴胡15  黄芩15  半夏15  党参15

干姜10  龙骨30(先煎) 牡蛎30(先煎)黄连5 

        阿胶10(烊)大枣15  生姜15 甘草6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二诊(2018年4月24日): 头晕、耳鸣、多梦改善,手足厥冷未见好转,余可。舌质淡红,苔微黄白,脉弦细。证已辨对,为寒热错杂之证,上热下寒,阳气不得外达,小柴胡药轻,改以乌梅丸加减治之。

处方:乌梅15  细辛5  干姜10  黄连10

当归10 熟附子10(先煎) 蜀椒10  桂枝10

党参15 黄柏10 大枣10  炙甘草6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8年5月8日):十剂之后,头晕、耳鸣消失,手足厥冷略有好转,可进偏凉的食品如瓜果及蔬菜而无腹泻,睡眠可。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细。药已对症,当继续以乌梅丸加减治之。守方7剂续用。

四诊(2018年5月15日):诸症均无,手足厥转暖,仍不能进冷冻食品及饮品,睡眠可。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细。症已大减,维脾胃不和而已,当以丸药或颗粒剂缓图之。处方:1、小柴胡颗粒 1包  P.O  tid。2、补脾益肠丸 5g P.O tid。3、慎饮食。

心得体会:手足冷在《伤寒论》中多处提及,为太阳病汗后、少阴病之手足厥冷,常治以温法,如四逆汤辈、通脉四逆汤。细此病头晕、耳鸣、多梦、口干之症为热在上,便溏、食生冷品腹泻则为寒在下,三焦转输不利,则阳气不畅达,郁于胸中不得达四肢,固见厥冷之症。三更其方,终定乌梅丸身上,《伤寒论》在厥阴病篇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另外尚有以乌梅丸治疗因蛔虫致吐蛔的厥冷之症。该病人的治疗几经周折,才用乌梅丸,乃因寒热错杂病的辨证较难也。          

                                                   签 名:

                                             2018 年8月6日

病案18-痹证

痹证

患者姓名:谢小萍    性别: 女      出生日期:1982年2月

就诊日期:2018年6月5日   初诊     发病节气:夏至

主诉:四肢关节冷痛3月余。

现病史:缘患者素体较弱,食少,便溏。于三月前浴后受风寒致双手和双脚小关节痛,以双手指关节为重,得温热缓解,遇寒凉肿胀,皮肤苍白,关节疼痛。曾在西医院诊治,或曰“雷诺氏病”,或曰“寒冷性局限性荨麻疹”,予对症治疗不效而来诊。察其双手皮色如常而欠温,触凉水后肤色渐白,稍后肿胀,舌淡,苔白,脉细弱。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双手各指关节及双脚趾关节外观未见畸形及肿胀,活动后稍紧胀感,无明显受限,划痕征(+-)。心肺腹未见异常体征。

辅助检查:指关节x线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痹证

证候诊断:寒湿痹阻

西医诊断:雷诺氏综合征

治    法:健脾益气,温阳通脉

处    方:黄芪30g,桂枝20g,柴胡20g,枳壳15g

白芍20g,炙甘草15g,防己20g,细辛5g

防风15g,白术15g

7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2018年6月12日):服药3剂后,关节肿胀疼痛未再发作,仍体虚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日一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此寒温已除,经脉亦通,脾胃虚弱未复之象。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处方:

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15g

炙甘草15g,陈皮15g,当归20g,桂枝15g

白芍20g,扁豆15g,砂仁10g

7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2018年6月19日):关节肿痛未作,乏力倦怠及食少纳呆已解,大便仍先干后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病邪已除,正气渐复,脾气仍弱,故给予归脾丸,1丸日二次口服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心得体会:本例乃四逆散证之变证。患者素有中阳不足,复因感受寒湿,痹阻四肢经脉,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寒湿亦难温化,每因触及凉水,寒湿更盛,故现四末肿胀疼痛。方取四逆散,加黄芪、桂枝、白术、细辛以助益气温阳通脉之力,并用防己、防风以祛湿通络,其中桂枝一味多功,既能温脾阳,化寒湿,配防己、防风其祛湿通络之力更著。本病中医称之谓脉痹,多由寒湿之邪入侵,痹阻血脉而致,其治法不外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然寒湿之邪最易因遏脾阳,活血之品常易伤及胃络,故在治疗本病时一定要顾护脾胃,以收全功。 

                                                   签 名:

                                               2018年8月10日

病案19-胃痞

胃痞

患者姓名: 马余武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3年11月

就诊日期: 2018年8月14日   复诊   发病节气:立秋

主诉:胃胀不适3天。

现病史:近日因饮食不慎,过于油腻厚味,再次出现呃逆,间有泛酸。自服之前2月份发作时药方2剂,未见明显效果。今晨起后复出现胃痞闷不痛,伴胸闷不舒,嗳气,自服保济丸后稍有改善。今来寻求中医诊治,症见:胃脘饱胀不适,呃逆低频,右胁刺痛,嗳气则胁痛减轻,纳少,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有反复胃痛病史,一直未系统诊治。无其他病史。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未见黄染及出血;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肿物,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胃痛

证候诊断:气滞痰阻

西医诊断:胃痛查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治    法:疏肝理气 化痰通络 兼和胃

处    方:瓜蒌皮15 陈皮15  枳壳15  丹参15

          海螵蛸15 柴胡15  白芍15  半夏15

          竹茹10   砂仁10后下  红花10  炙甘草6

      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复诊(8月21日):胃脘不适及胁痛基本消失,仍嗳气,时有泛酸,无腹痛腹泻,纳少,眠一般,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胃气不降反逆,皆因中虚,运转不力,仍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证治之。

处方:柴胡15   白芍20  枳壳15  香附15

      桂枝10   干姜10  法夏15  党参10

      赭石30(先煎)海螵蛸15 乳香5  没药5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服。

心得体会:该病反复发作,其本为肝郁脾虚,饮食油腻之后,气机淤滞而反复。然而病有急缓,治有先后。先以瓜蒌薤白枳实汤合桃红四逆散加减,气滞血瘀之证虽去大半,而未尽意。二诊时思及肝脾之因,以小建中汤益中而缓急止痛,佐以四逆散疏肝理气,旋复代赭石汤益胃降逆,遵张锡纯治疗肝郁之血瘀用乳香、没药活血解郁, 况且小建中汤中桂枝可止冲逆之气,半夏亦可降逆止呕,药后而诸症消之若无。

                                                   签 名:

                                                2018年9月28 日

病案20-荨麻疹

荨麻疹

患者姓名:齐连珍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1年12月

就诊日期:2018年9月11日  初诊     发病节气:白露

主诉:突发腹痛伴全身风团样皮疹2天。

现病史:患者于二天前游公园赏花后突然腹部剧痛,继之恶心、呕吐,昨晚至今晨腹泻二次,便中带血,不发热,静点及口服抗生素无效,面目浮肿,皮肤搔抓后隆起,搔痒,腹平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舌淡红,苔白,脉弦。

既往史:无。

过敏史:有虾蟹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神清合作,精神一般,躯干部散在风团样皮疹,隆起皮肤伴抓痕,无渗出及压痛,无黄染及皮下出血,心肺未见异常体征;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活跃。

辅助检查:即复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余项正常。

中医诊断:风疹

证候诊断:风寒犯表直中

西医诊断:荨麻疹(混合型)

治    法:温中散寒,活血通脉

处    方:干姜10g,桂枝20g,蜀椒15g,桃仁20g

川芎20g,赤芍20g,藕节炭20g,焦白术20g

当归10g,防风15g,蝉蜕20g,炙甘草30g

3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2018年9月18日):患者呕吐、腹泻已止,仍轻度腹痛,已能进食,皮肤仍时痒,舌淡红,苔白,脉沉稍弱。风寒渐去,经脉渐通,效不更法。上方去蜀椒、加党参20g,7剂。

三诊(9月25日):腹痛缓解,皮肤已不痒,搔之不隆起,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弱。此风寒已去,脾胃未复,治以健脾和胃。

处方: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山药20g

砂仁10g,甘松15g,陈皮15g,炙甘草10g

7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心得体会:该患者在西医院诊为“急性胃肠炎”,后又诊为“腹型荨麻疹”,对症治疗均无效。中医辨证为寒邪直中,但便中带血,明显已伤及血分,故在温中散寒药中加入活血通脉之品。其皮肤风疹与腹痛为同一病因所致,故加入防风、蝉蜕以求表里同治。  

                                                   签 名:

                                                2018年10月25日